注:转载自枪炮世界(已获得教授的转载许可)
【资料图】
口径:5.56x45mm
自从美军换装M14自动步枪以后,原先用作班用轻机枪的勃朗宁M1918A2自动步枪同伽兰德M1步枪一起被淘汰。
步兵班中没有专用的轻机枪,普通步兵使用的M14都装上了快慢机锁,原计划是每个班装备1~2支能全自动射击、配两脚架的M14E2来充当班用轻机枪,但M14E2并没有定型和装备部队。当美军换装了M16步枪后,虽然M60为连属通用机枪,但由于当时装备的M16都能全自动射击,而且越南丛林中的交战距离普遍不远,必要时全班全排都可以进行火力压制,因此当时在前线对于班用机枪没有迫切的需要。但陆军高层始终认为M16当成是过渡时期的武器,于是陆军在1966年12月重新提出研制班用自动武器的规划,表明要恢复步兵班的轻机枪火力,并在1969年进一步明确,机械化步兵离开步兵战车后的基本火力单位——战斗小组应当装备一挺单人操作的轻机枪。
基本战术技术要求确定以后,美国陆军轻武器研究人员便开始选择口径。由于M193弹的远程性能差,所以被否定;对于7.62mm NATO弹的枪连同200发弹的重量将会大大超过10公斤,所以也被暂时否定。于是决定寻找一种介于5.56mm和7.62mm之间的折中口径。
在1970年7月,美国陆军正式批准班用轻机枪的研究,但并没有指定的口径,只是命名为“班用自动武器”(SAW)
直到1971年8月。弗兰克福兵工厂(Frankford Arsenal)设计了一种有两个不同口径的轻机枪用于确定口径的试验,一种是6mm口径,另一种是加大弹壳的5.56mm口径。在1972年3月,陆军正式公布SAW计划的技术要求,同年5月确定了6×45mm XM732钢壳弹的设计。6×45mm枪弹的弹头重6.8克,初速747米/秒。虽然初速比起M193弹的990米/秒是大幅下降了,但弹头重几乎增加一倍,所以能满足穿透800米处钢盔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弹径加大,曳光弹也较容易制造,白天的曳光光程可达800米。
到了7月,陆军向3家研究单位判出研制合同,分别是马雷蒙特公司(Maremont),福特空间和通讯公司(Philco Ford),以及岩岛兵工厂(Rock Island Arsenal)的罗德曼实验室(Rodman Laboratory)。这些公司所研制的样枪被陆军分别命名为XM233、XM234和XM235。设计要求是重量不到包括200发弹在内全枪重为20磅(9.07公斤),有效射程至少800米。
这三种6mm口径样枪都参加了在1974年举行的工程和使用试验。但作为对比,又同时选了3种5.56mm口径的机枪加入SAW试验。分别是M16 HBAR(带两脚架的重型枪管型)、FN Minimi和HK23A1。
首轮测试在1974年12月结束,HK23A1由于没有通过安全试验而落选,M16 HBAR的问题是容弹量小,达不到设计要求所规定的200发,也落选。至于马雷蒙特XM233和福特XM234也有技术上的问题落选。在1976年2月,FN Minimi和罗德曼XM235被选定作进一步的研究。然而,此时却有人提出质疑虽然6mm弹能满足战术技术要求,但却使步兵班要增加一个新的弹种,这无疑会增加生产和后勤供应上的困难。经过研究论证和试验,陆军在6月份修订了SAW的技术要求,规定口径为5.56mm弹。新的技术规范在10月被批准,作为在第一轮试验中选出的罗德曼XM235被要求转换成5.56mm口径,转换口径的研究合同被判给福特航空航天通讯公司(Ford Aerospace Communications Corp.),并改名为XM248。
同时SAW计划的范围被扩大到陆军以外,于是在1976年10月,由陆军、海军陆战队、空军和海岸防卫队组成的联合小组Joint Servic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 (JSOR),由这个联合小组来负责5.56mm SAW的研究试验。
在1978年,阿伯汀研究实验室研制了一种具有快拆枪管功能的M16 HBAR被命名为XM106,重新加入改变口径后的SAW计划。不久之后,HK公司成功游说陆军官员,让转换成5.56mm口径的HK21A1(不是原来的HK23A1)也加入SAW试验。后者被命名为XM262。此时,FN Minimi的样枪也被命名为XM249。四个候选系统在1979年4月开始由JSOR进行对比试验。
在参与选型试验过程中,FN公司在XM249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其中包括在1982年2月1日更新了新的弹药组件。其M855 5.56mm弹头与比利时的SS109弹头重量相差了62格令,这种新弹的弹道性能比M193弹稳定得多。而新的M856曳光弹,在900米距离上,发光剂仍能燃烧,不过据说这是广受批评的地方。XM249所用的新型M27弹链和斯通纳机枪的弹链一样,都是采用M60弹链的技术。实验的XM27弹链最初是由布格·华纳(Borg Warner)开发,后来由威尔斯海上公司(Wells Marine Inc.)完善。
在选型试验中XM249经历了广泛的恶劣试验。首先,四个候选系统都进行了非破坏性试验,包括进行尺寸的量度,部件互换性的试验等,所有4个候选系统都通过了全部的测试。
然后进行射击试验,包括:在阵地中测试枪口火光和噪声,每发射2000发枪弹都进行一次擦拭;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不作任何擦拭就装填、发射;放在高温湿度大的柜子里十天,以摸仿热带气候环境,然后不作擦拭就发射。
泥地测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枪浸泡在泥浆里,做简单擦拭后就立刻发射,另一种是取出泥浆后掠干四个小时后才作简单擦拭然后发射。沙尘试验也有两种方式,静态试验中枪被埋在沙子里,取出后进行发射。动态试验中枪在人工喷出的风沙下进行装填和发射。接着在摸拟在无润滑情况下淋雨水,然后进行结冰试验,温度从170℃~-18℃。以不同的射速在5分钟内发射了700发枪弹(在2分钟内以200RPM(发/分钟)进行射击,再在3分钟内以100RPM进行射击)
弹道测试用雷达进行,FN公司新的5.56mm口径SS109弹与M80弹(7.62mm NATO)的弹道性能很接近,SS109的散布精度比M80弹和旧的5.56mm口径M193弹都好,而且能在1100米处能穿透美军标准钢盔。
在可靠性试验中,XM249的故障率低于其他的候选系统。
随后是拿出实验室,交由部队进行实际操作试验,当中XM249的表现非常好,以至试验部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实操试验。这时由海军陆战队选派自己的操作人员在阿伯汀试验场进行了最彻底的命中率测试,结果XM249达到了他们的要求。
1982年,美军决定采用XM249,并正式定名为M249。1984年,美军和FN公司签订了5万挺机枪的合同,到1985年8月已有1100挺正式装备部队。
然而,与在试验中的期待相反,在实际使用中美军发现M249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可靠性差;射击散布过大;锋利的边角经常割伤射手;伞兵服经常被固定提把钩住;灼热的枪管经常烫伤射手的手指等。为此,美国取消了1985~1989财年的M249机枪全部合同。
于是,FN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改用可折叠的提把,加装枪管护板,采用新的液压气动后坐缓冲器等,并在1987年3月向美国军方提供了改进后的M249技术数据。经过努力,FN公司重新取得M249的采购合同。1988年,新的订货单就交到了FN公司的美国子公司FNMI(FN Manufacting Incorporated)。不过改进产品的计划(PIP-Product Improvement Program)M249的交货又比预定计划落后了三年,结果美军带着原有的M249参与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沙漠战场上的使用经验又使M249的改进计划进一步完善。
PIP(Product Improvement Program)M249用实体的塑料枪托替换了原先的骨架式金屑枪托,枪托内装有液压气动后坐缓冲器,该缓冲器是美军皮卡汀尼(Picatinny)兵工厂设计的。缓冲行程已增加到394mm。其它一些变化包括:导气孔大小由原来可调整的改为固定不变的,但导气箍部件仍象原来一样在清洗时可拆去;采用力量更大的复进簧以保持枪机运动速度,PIP M249的理论射速约为750RPM。当新的PIP M249大量装备部队替换原来的M249后,也只是跟原装备的型号一样,称为M249 SAW。
其它方面的改进如下:
(1)采用力量更大的两脚架簧并在两脚架上开有一些槽,以保证这种折叠式脚架更可靠工作;
(2)采用M16A2的右旋螺纹消焰器,从而删除了美国存货清单上的非标准条款,且有助于提高射击精度;
(3)倾斜的拨弹齿以降低摩擦和故障;
(4)改进了击针限位销以防止击针窜出;
(5)增大了表尺游标直径2mm,以保证操作灵活;
(6)弹链抛壳口部长度增加了20mm并在其上加有一个等长的盖子,以避免再装弹时割手;
(7)在弹匣套和机匣之间增加了3个(2个以上)焊点以保证其连接;美军发言人介绍说,弹匣套的里面和外面现在都焊上了。
(8)一个轻型(重约200g)散热护罩加在枪管上;折叠式提手取代了原先的固定式提手。
用30发弹匣射击,射弹散布比用弹链射击要大37%,这可能是由于射速稍高的缘故。10发点射的极限散布是距离100m上小于40cm。虽然拉壳钩的轴心已作了调整,但使用30发弹匣供弹的可靠性仍不是很好,故障多是由枪机前端面和拉壳钩之间嵌有铜层引起的。作为PIP M249原先的弹匣供弹方案可能已经取消。
根据美国1990~1991年海湾战争的经验,配用了可多次使用铝卡扣的100发尼龙弹袋。200发弹箱上的塑料卡扣在反复使用后就会被磨坏,当射手用俯角射击时,弹箱就从机匣上掉下来。
好吧,那么本期的内容到此为止,喜欢的小伙伴们不妨三连一波,想在下期见到的枪可以私信我,点击头像可查看往期内容,点个关注不会迷路哦,让我们下期再见
UP主的粉丝群:976440627,欢迎各位军迷大佬们加入,内有福利和大量干货!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